摄影不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探索世界的媒介。从弗洛·福克斯的街头疗愈到曼·雷的光影革命,再到薇薇安·迈尔的隐秘诗篇,我们用简洁有力的笔触串联起大师们的创作灵魂。
十位摄影大师以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在不同时代与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以下按生卒年月排序,他们的语录与创作共同勾勒出摄影艺术的多元面貌。
1. 曼·雷(1890-1976)
最后,我挣脱黏腻的颜料,以光为笔。
曼·雷是20世纪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活跃于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运动。他最初从事绘画,但很快转向摄影,探索光的无限可能。1922年,他发明了“雷氏摄影”(Rayograph),将物体直接置于感光纸上曝光,创造出抽象而梦幻的图像。此外,他与李·米勒共同完善了“中途曝光”技术,使照片呈现负片与正片交融的效果。
他的作品模糊了艺术与技术的界限。2022年,其代表作《安格尔的小提琴》以1240万美元成交,成为史上最贵的摄影作品之一。曼·雷的创作至今仍影响当代视觉艺术,其作品被盖蒂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 Man Ray, Juliet au chapeau de soleil, 1943. Courtesy of Gagosian
2. 欧文·佩恩(1917-2009)
很多时候,表象背后的东西是罕见的,而且比主体所知道或敢于相信的更为精彩。
佩恩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以时尚、肖像与静物闻名。他为《Vogue》工作数十年,拍摄过达利、毕加索、杜尚等文化名人。他的肖像黑白分明,构图严谨,布光细腻,力求捕捉人物内在的复杂性。
1960年代,他复兴铂钯印刷工艺,提升作品的质感。1970年代,他转向拍摄城市垃圾,如烟蒂与腐烂水果,赋予被忽视之物以美学价值。佩恩的作品弥合了商业与艺术的鸿沟,至今仍是摄影史上的标杆。
©️Irving Penn, Still Life with Watermelon, New York, 1947. Courtesy of Thaddaeus Ropac.
3. 恩斯特·哈斯(1921-1986)
我希望通过纯粹而专注的观察,让图像自建,而非拍摄。无需说明,图像便会自言——少一些描述,多一些创意;少一些信息,多一些暗示——少一些散文,多一些诗歌。
哈斯是彩色摄影的先驱,擅长以动态模糊、选择性对焦等技巧赋予照片绘画般的质感。1947年,他拍摄的《归来的战俘》被《Heute》杂志刊登,随后受罗伯特·卡帕邀请加入马格南图片社。1951年,他在《生活》杂志发表24页的《纽约影像》,以霓虹、雾气与玻璃幕墙展现都市的喧嚣与诗意。
他的作品介于纪实与抒情之间,摒弃直白描述,转而通过色彩与光影传递情绪。评论家称他“用相机绘画”,而他的创作也推动了摄影从工具升华为艺术。
©Ernst Haas, New York, 1952. Courtesy of Ernst Haas Estate
4. 薇薇安·迈尔(1926-2009)
如果你真的有话要说,那最好站在镜头后面而不是前面。
迈尔生前是默默无闻的家庭保姆,直到2007年她的底片被偶然发现,才被誉为街头摄影的天才。她使用禄莱福莱相机,捕捉芝加哥与纽约的市井百态,画面充满戏剧性与人性洞察。她的自拍像冷静疏离,仿佛与未来观众对话。
她的作品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构图精准,光影层次丰富。尽管从未公开发表,她的影像如今被广泛展出,成为摄影史上的传奇。
©︎ Vivian Maier, May 5, 1955. New York, NY. Courtesy of The Maloof Collection.
5. 弗洛·福克斯(1945-2025)
我每时每刻都带着相机,它是我的良药,让我享受快乐,也让我迎接挑战。
福克斯是街头摄影与社会纪录的重要人物。自1972年起,她以讽刺视角记录纽约的城市生活,作品发表于《纽约杂志》《生活》等刊物,并被布鲁克林博物馆收藏。她的代表作《Asphalt Gardens》(1981)和“Up in Smoke”系列(1994)分别探讨城市景观与香烟涨价的社会影响。
作为残疾人权益倡导者,她1979年为盲人开设摄影课,并拍摄无障碍设施缺失的现状以推动变革。她的创作融合艺术与社会关怀,展现了单身女性艺术家在纽约的坚韧与创造力。
© Flo Fox, Trying Their Wings, 1984. © 2020-2023 LSI
6. 杰夫·沃尔(b.1946)
你可以说我像电影导演,但我的电影只有一帧。
沃尔是置景摄影的先驱,作品常借鉴绘画与电影。他通过数码合成与灯光布景,重构日常瞬间或历史名画,如《一阵风》(1993)致敬葛饰北斋。他的“近纪实”理念强调精确重建记忆,画面充满戏剧张力。
他的巨幅灯箱作品模糊真实与虚构,探讨图像的本质。沃尔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媒介的认可。
©︎ 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199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7. 大卫·林奇(1946-2025)
这个世界可能是一个令人恐惧与和困惑的地方,但它也充满了奇异而美丽的时刻。
林奇以电影《蓝丝绒》《双峰》闻名,其摄影同样展现超现实美学。他痴迷工业废墟,2014年出版《工厂》,拍摄管道、机械与阴影,揭示腐朽中的诗意。他的图像如梦境般神秘,与电影风格一脉相承。
2019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2025年逝世。他的创作始终探索黑暗与美丽的并存,成为流行文化的标志。
©️David Lynch, Untitled, England, late 1980s-early 1990s. Courtesy of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8. 斯蒂芬·肖尔(b.1947)
摄影和钓鱼一样,都是一门需要智慧、专注和细腻的艺术。
肖尔是“新彩色摄影”的代表人物。14岁时,他的作品被MoMA收藏;17岁为安迪·沃霍尔拍摄工厂生活。1970年代,他自驾穿越美国,创作《美国表象》与《不寻常之地》,以平淡视角记录日常场景,颠覆传统纪实摄影的宏大叙事。
他的色彩运用冷静而精确,画面看似随意却暗含秩序。1982年起,他执教于巴德学院,并出版《照片的本质》等理论著作,影响了几代摄影师。
© Stephen Shore, U.S. 97, South of Klamath Falls, Oregon, July 21, 1973. Courtesy of 303gallery
9. 南·戈尔丁(b.1953)
我的作品一直在记录我的人生,一个无人能够篡改的记录。
戈尔丁以私密而直白的摄影闻名。她的《性依赖的叙事》(1986)以700张幻灯片展现LGBT群体的生活,直面暴力、欢愉与死亡。她拒绝摆拍,用闪光灯强化瞬间的真实感,与辛迪·舍曼等观念摄影师形成对比。
她还是社会活动家,1980年代参与艾滋病抗争,2017年起反对阿片类药物危机。她的作品既是个人日记,也是时代见证,被收录于奥斯卡提名纪录片《所有的美丽与血泪》(2022)。
© Nan Goldin, C.Z. and Max on the Beach, Truro, Massachusetts, 197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MoMA & Gagosian
10. 托马斯·斯特鲁斯(b.1954)
我想把照片变得复杂与细致,以至于你可以一直看下去,却永远无法看清一切。
斯特鲁斯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核心成员,师从贝歇夫妇。他的城市景观、博物馆与森林摄影以冷静的客观性著称。1989年的“博物馆摄影”系列捕捉观众与艺术品的互动,探讨观看的本质;1996年“天堂”系列则呈现原始森林的混沌与秩序。
他的作品细节丰富,如交响乐般和谐,引发对文明与自然的反思。其创作始终围绕一个主题:人类如何与空间共存。
© Thomas Struth, Boats at Wushan, Yangtse River, 199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Marian Goodman Gallery, Tate & MoMA
结语
从曼·雷的光影实验到南·戈尔丁的私人日记,这些摄影师以镜头为笔,书写了视觉艺术的丰富篇章。他们的语录不仅是创作宣言,更揭示了摄影的本质——观察世界,也反思自我。无论是街头纪实还是精心置景,他们的作品共同证明: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理解与表达的方式。
推荐:
咔嚓一下半个世纪 一位保姆记录的黑白与色彩告诉你欢乐满人间
一位保姆自学成才,用50年的热情借摄影记录了她身边的世界,除照片外还运用了家庭摄录机、录音机,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口,去一探20世纪后半叶美国的街头风情。
来源: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本篇结合生成式 AI 做出的核心摘要和解答,仅作为参考,请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