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廊开幕:“后成像:其他现实” @ M艺术空间 [上海]

本次展览以杰瑞·尤斯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后成像”摄影理念为基础,展现四位国际艺术家穿越暗房与梦境、像素与想象、客观与虚构,将影像作为素材。

M艺术空间非常荣幸地宣布,将于7月13日(周六)带来重量级影像群展《后成像:其他现实Post-Visualization:Other Realities》。本次展览以杰瑞·尤斯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后成像”(Post-Visualization)摄影理念为基础,展现四位国际艺术家穿越暗房与梦境、像素与想象、客观与虚构,将影像作为素材,再造出极具超现实意味的“其他现实”。

人工智能日趋成熟的当下,图像获得方式不断演进,描述(或者说规训)图像的创作能力被再次强调。在如何选择图像、制作图像之上,一个更迫近的议题是:我们究竟可以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超越肉眼亲见,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构建“其他现实”?

《其他现实》,是超现实主义影像大师杰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1934-2022)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作品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呼应爱德华·韦斯顿和安塞尔·亚当斯等人所践行的“先成像”理念,尤斯曼提出“后成像”。作为一种后起的辩驳概念,“后成像”反对“曝光即完成”的论点,认为摄影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快门按下之后,创作才真正开始。

此次展览的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后成像”这一技术理念下创作的。当然,这种技术理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认知,也是“后成像” 的理论基础:即摄影不再仅仅作为见证媒介,画面不是最终形式,而是可以转身成为一个个以影像为质料的素材的。甚至不妨说,“后成像”的真义,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欲望:描述心中的“其他现实”。

杰瑞·尤斯曼所构想的其他现实,透露着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作为手工蒙太奇摄影的集大成者,尤斯曼在收集的大量负片中提取元素,通过多架放大机将不同底片上的元素叠合在一张画面上:于是潮水涌入梦境,肢体缠绕幻想,空间任意折叠。人影神出鬼没如同尤斯曼现身的自白,陈述一种如他所说“使得自己也感到惊讶”的视觉冥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远离日常视觉经验的想象都严格来自暗房,尤斯曼甚至拒绝为便利而复制底片,坚持以明胶银盐法逐一洗印选中的图像。

玛姬·泰勒(Maggie Taylor)以数码合成技术实现的作品透露出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品格。玛姬作品中的元素大多来自她在跳蚤市场淘来的旧照片,这些旧照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相片里被定格的久远脸庞,带着时间的印记被重新安排进新的叙事想象里:蛾羽可以是少女的裙摆,斑马与蝴蝶共享花纹与翅膀——成全一种纷纷自带来处,又重新奇遇的牵绊。

如果说图像可以作为一种素材,那么卡别耶拉·摩拉维茨(Gabriela Morawetz)的素材来源就更为丰富了,她会使用油画布、透明纱、玻璃、线、金属等综合材料创作摄影装置。于她而言,摄影更像是为遗落各处的碎片提供具体场景的舞台,那是一种神秘而隐晦的超越描述的现实:“内⼼梦见的却要通过光学朦胧效果来呈现……我始终被现实中隐藏的部分所吸引。”

季勇( Guillaume Hebert)的《更新风景》,更进一步地将绘画的属性融入到影像创作当中。他将拍摄的当代场景进行绘画性的处理,再与传统绘画中的风景相组合,邀请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与现状。怀旧、神话或浪漫的古典背景中,看似统一的绘画式笔触下,当代场景所直面的,无疑已是环境变迁与文化解构后的冲击与哀伤。这种现实,恰似压缩了前后景之间相隔的漫长世代,完成的一场写生。

长久以来,摄影给人一种“真实”的假设,如同是一面正对客观世界的镜子。但“摄影”的词义预设里,原本就有相当强烈的摄取并挑拣的意味——我们最不可能从摄影中获得的反倒是真实的世界。

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坦言,

摄影拥有一项并不吸引人的声誉,也即它是摹仿性的艺术中最现实因而是最表面的。事实上,它是唯一能够把超现实主义宣称要接管现代感受力的威胁兑现的艺术。

当我们使用现实世界的素材,组合揉捏成一个全新的世界——摄影实现虚构的过程与造梦如出一辙。毕竟梦境从来都是蒙太奇,不是创造:“如果一个概念是无以名之的,那么它就无法想象。”

影像的镜子邀请观众进入,这镜子事实上最终只是面对艺术家自己,面对他想表达的“其他现实”;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面对这样的“其他现实”,再次考古、评议或者被暗示、被牵引:梦话袒露真相,现实与虚构的分界也就此被往复僭越。

所有纪实里都有隐藏的偏爱,所有虚构里都有坦白的真心。

文/ 崔璨

后成像—其他现实

艺术家: 杰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卡别耶拉·摩拉维茨(Gabriela Morawetz)、玛姬·泰勒(Maggie Taylor)、季勇(Guillaume Hebert)
策展人: 崔璨
展期: 2024.07.13 – 10.12(周二-周六 10:30-18:30)
地址: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2号楼1楼 M艺术空间

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杰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卡别耶拉·摩拉维茨(Gabriela Morawetz)、玛姬·泰勒(Maggie Taylor)和季勇(Guillaume Hebert),另设郎静山作品的对话空间。他们以不同形式,奠定、代表、开拓性地充实着“后成像”影像的无限可能。

在图像获得方式不断深化演进的当下,我们重叙以影像构建别样现实的故事,致敬摄影史上对影像使用的不断尝试,再次讨论在这个现实之外,我们还能想象一个怎样的现实。

特别鸣谢see+画廊对本次展览的支持。

策展人

崔璨 Cui Can

策展人,艺术评论作者,M艺术空间总监,黑书联合创始人。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主要从事当代艺术、艺术人类学研究及相关策展实践。

艺术家

杰瑞·尤斯曼 / Jerry Uelsmann

b.1934, d.2022 美国 / USA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任何照片中,一眼就能辨认出杰瑞·尤斯曼的摄影蒙太奇作品。它们已经成为摄影图像制作的先驱和范本,久负盛名并广为传播。

这些摄影作品不是记录真实事物某一时刻的表象,它们并不是存心要混淆观众的视觉,让人们误以为世界就是这些图像所表现的这样;它们只是对观众向来认为可信或可预见的照片提出质疑,提高人们对影像可制作性的认知,从而引起一系列关于影像用途的提问。

从一开始,尤斯曼就以时而间接时而直接的方式精心创作了一个自传式的梦幻世界的影像。这些超现实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梦境、魔幻、想象、幻觉中的场景,还频繁地出现人手这一经典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标志元素。图像之中充满了相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来讲很荒诞的元素。荒诞的色彩贯穿着他的影像作品,人的部分肢体神出鬼没一样在图像中若隐若现;在各种各样自然的事物中出现人形,或是和其它动物、无机物,植物等缠绕合成一体。

尤斯曼把他的传统暗房发展到几乎不可超越,他可以任意地将诸多素材精准地合成在一张图像里,并始终用明胶银盐印相法逐一把数张图像合成在一幅作品里。他杜绝复制底片。

如同一场宿命,注定尤斯曼验证了以暗房技术制作摄影蒙太奇的切实可行,并把传统表现法推向巅峰,也亲眼目睹了在数码图像时代它即将或已经成为过去。

尤斯曼建构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我们同时也可以把他看作是承上启下的跳板,他通过在世界范围培养自己影像作品的观众,以及激励同行努力开创他们自己的实验,帮助人们做好了迎接数码图像时代的到来。

卡别耶拉·摩拉维茨 / Gabriela Morawetz

b.1952 d.2023 Polish-French

卡别耶拉在波兰克拉科夫美术学院攻读了版画、绘画及雕塑专业。她通常会采用多种媒介、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其作品包含多个层次,在复杂的结构组合中营造超现实的梦幻空间。她的摄影装置系列中包含众多几何形式,在一个多层面的结构中包含形而上学与科学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与三维动态物质之间存在许多相似性。

她最初创作的是古典风格的绘画,主题通常是人物或动物的夜间生活。之后她开始了摄影,把银乳剂图像投射到画布上,再用颜料作画并最后施以蜡封。她在斑点、树影和树根上设计了黑暗抽象的景观,产生了古铜色、解体和分离的效果,而白色、不透明的笔触往往贯穿整个空间,仿佛要扼杀或限制它的一部分。

“我们从没有试着建造过什么,而建筑设计类的幻象总能在超越我们想象的遗忘里找到他们最后的方向。那些模型,由于需要建造得十分精确且充满情感而变得有些笨重和繁琐。即使在毁灭阶段,它们的形态仍具有启发性和强大的力量,但它们不再是无法触碰的对象。而在它们的脆弱中,展现了一种新的创造潜力。那些在途中被抛弃的梦想仍然有一股神秘力量,而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们苏醒过来。”于是她开始利用最新发展的数字表现和传统摄影过程,将图像和主题无缝地结合到视觉丰富的“重写本”中,探索人类关系、个性、自我和整个世界。她的作品往往是多层次的,常常以透明的屏幕、线甚至是微型装置的实体结构呈现。而大多数用于装置的物品也是由艺术家制作、雕刻和建造的。

摄影对她来说就一种将碎片式信息 ( 物体 ) 与真实、“现实” 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她会使用油画布、玻璃、金属等综合材料进行作品的创作,不管在什么材质上,物质和它们的倒影之间总是进行着美妙的互动。 卡别耶拉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广泛展出,并广受东西方藏家的青睐。

玛姬·泰勒 / Maggie Taylor

b.1961 美国 / USA

玛姬·泰勒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1983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87年从佛罗里达州大学获得摄影硕士学位证书。

从1996年开始她运用电脑完成影像创作,在此之前的十年里,她主要使用传统的摄影器材拍摄静物和风景。

玛姬的作品都是由旧照片经数码合成的影像作品,那些旧照片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30年代,它们大都来自二手市场。在这些上个世纪的人的脸庞中,玛姬看到了她们身上来自不同小说的可能性,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她为这些人物营造了一个新的居住空间。在那里,女人变成了气球,鱼可以成为帽子佩戴,贝壳则可以作为女人的裙子,充满了奇遇和惊喜。 玛姬在她的数码照片集锦中,向我们开启了许多扇通往奇妙的变换多姿的梦幻世界之门。

然而,玛姬与其他醉心于用数码方法制作眼花缭乱的影像的人不同,她的作品与一种过去紧紧牵绊在一起,这种过去不是我们每一次闪光所意味的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一段过往。

《接近爱丽丝》是玛姬迄今规模最大的作品系列。要创作符合原著《爱丽丝漫游仙境》这样一部意象派的作品本身已经十分困难,玛姬在唤起人们对卡罗尔描述的仙境设想的同时,凭借这些后现代艺术语境下的杰出作品成为了新一代摄影大师。

玛姬的展览遍及美国乃至全世界。其作品被世界各地众多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1996年到2001年佛罗里达州连续授予她特殊艺术贡献奖。

季勇 Guillaume Hebert

又名Guillelmus Paulus Julianus,法国视觉艺术家。

1969年出生于诺曼底,毕业于卡昂美术学院(DNSEP:国家造型艺术高级文凭)。

季勇擅长将绘画与摄影结合,并在虚实相生的画面中,体现高度的平衡与古典感。自然及自然主义是他创作的重要对象与主题。他创作的各种意象, 往往能在彼此的错视与对照中,构成一种超现实的意味,指向生态与文化批判。对于季勇而言,一种怀旧的维度显得至关重要。绘画是摄影的开端,这种被绘画占据的视野让季勇着迷,同时也让他从现在获知过去,甚至想象历史。

季勇于2012年起旅居中国台湾六年。2018年更新风景系列作品在巴黎获得欧洲青年摄影公共大奖,并得到观众票选最喜爱的艺术家称号,其大型的摄影作品被陈列于巴黎市政府与卢森堡地铁站展出。

2018年,季勇获第49届阿尔勒摄影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特别推荐,其创作风格被欧洲重要媒体以头版和专题探讨,《更新风景》系列作品入选巴黎前卫摄影杂志鱼眼(Fisheye)2018年鉴。季勇于同年回到欧洲并在柏林定居一年进行主题拍摄。2019年返回法国,在南法阿维尼翁(Avignon)生活和创作。

更多来自 ArtThat Editorial

如何入手你的第一件收藏?冉起当代推出艺术顾问服务

冉起当代上海艺术博览会帮助艺术爱好者在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内找到合适的艺术品收藏,并为您整理了关于收藏的五个贴士(Tips),一起来看看吧!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