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廊现在:到外滩的三栋老建筑去寻找“The Good Life”(美好生活)

本季以《美好生活》为题,探究这一模糊概念在当代仪式和社会实践中的效用,将消费艺术与何为过上有深度、有收获且令人满意的生活的最佳方式联系起来。

上海外滩美术馆年度特别项目RAM Highlights第五季“The Good Life”(美好生活)(以下简称为“tgl”)将于2022年9月29日至11月20日面向公众隆重呈现。除上海外滩美术馆建筑本身外,本次RAM Highlights将展览与活动范围拓宽至附近的安培洋行以及美丰大楼,使之共同成为本年度特别项目发生的重要空间。这一做法既追溯了这三栋位于外滩的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城市历史与共同记忆,也在契合本年度特别项目整体构想与布局的同时,对美术馆固有空间及观众参与体验进行更多延伸与尝试。

我们的游艺小分队开幕当天在美丰一楼的OO区写下“心中有____,哪里都能躺平”,就等你去填空。现已在官方微信视频号、微博@艺廊网 接连发布热播“巡城记 x 美好生活、孙逊、女子天团”等现场短视频。快来加入,微信添加“ixikehe”,抽取门票福利,一起到此艺游!

对于“tgl”项目的思考和讨论自今年春天特殊期间开始,以近几年面临的全球动荡为背景,重新思考美术馆的社会性以及它与不同社群之间的关系。对于“美好生活”的讨论并非一个新话题,但长时间封控的经历促使了每个人重新审视这一已然饱和的概念。在反观“美好生活”及其图景在生活实践、当代仪式和社会理论等多维度的应用后,我们希望通过今年的RAM Highlights来进行一次与不同社群的对话,重新思考什么是“有深度、有收获且令人满意”的生活,以及人们对于这样的生活的向往是从何而来的。

04 平衡动作

“tgl”的参与者有艺术家、设计师、学者、作家、诗人、舞者、音乐人和厨师等。除了上海本地的参与者以外,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来自16个不同地区的实践者。正如主策展人朱筱蕤所说:“本次项目的参与者们从文化和地理的不同角度质疑了‘美好生活’这一概念的完整性。没有两部作品会针对‘美好生活’是什么(或它位于何处)提出完全相同的愿景、假设或批评,因为与这一想法相关的模糊的社会承诺植根于历史上某一时刻流动的特定伦理和经济思潮。”

RAM Highlights第五季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今年我们将以“装置”和“发生”两个主体部分共同构成“tgl”的全貌。其中,“装置”部分的主要空间位于安培洋行的一楼和二楼,“发生”部分则会呈现于美丰大楼一楼。本次项目由上海外滩美术馆顾问策展人朱筱蕤(X Zhu-Nowell)总策划,“装置”项目由策展人徐天天,策展助理王馨茹和高级展览专员王朝协助。“发生”项目由策展人徐天天和教育主管郑佩菡联合策划,策展助理王馨茹和教育专员余漻畅协助。

05 重新认识图像

通过截然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展开对“美好生活”这一概念的思考与重构,16个装置将在三个建筑中通过16个章节展开。在“眼对眼”一章中,巴西艺术家乔纳塔斯·德·安德拉德的全新力作《大声说出来》是与巴西累西腓的无家可归者社区合作,把街头的一系列即兴表演制作了一个视频装置,这是当代巴西社会现状的有力见证。同时也是对于凝视、隐形和能动性的冥想,改变围绕“美好”生活讨论的背景和条件。位于广州的艺术小组女子天团对“缝纫的力量”很感兴趣。该集体建议个人尽早缝,经常缝,并“缝缝所有东西,将我所有的欲望缝在一起,创造新的差距”。他们的缝纫练习旨在成为一个“亲密的论坛”,将母亲、孩子和家庭聚集在一个脱离中国传统核心家庭单元的环境中。此外,女子天团将与纽约艺术家休·海登和上海宠物用品公司 littlecub 合作打造“平衡动作”章节。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互动空间,挑战功利主义思维规范和有毒个人主义的诱惑。在“守夜”一章中,上海外滩美术馆的一楼大厅空间将被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改变为《日食书店》,每逢周五从晚上10点开放至次日凌晨4点,对外售卖书籍。这是一个为晚上睡不着觉的人建造的空间,是失眠症患者的临时家园。其中售卖的书籍均来自于艺术家此次特别为“美好生活”这一主题精选的50本书目清单,包括所罗门·诺萨普的《为奴十二年》、丹尼尔·笛福的《瘟疫年纪事》、格雷厄姆·格林的《逃避之路》等。

06 向笑圣之树祷告

“发生”部分将在7周的展期内频繁亮相,三十余场丰富内容使得“tgl”更具可参与性。包含表演、工作坊、行为、讲座等多元化的实验性探索,在延续RAM Highlights项目所呼唤的挑战、突破与重构的同时,回应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敏锐感知,并与观者发生更多新的共鸣与碰撞。特别为“tgl”成立的OO区汲取“007”的谐音,为疫情后的上海集合起一个向往中的异托邦生活社区。以张献、小珂、子涵、志豪为核心成员,晨练灵修、下午茶歇·故事分享、OO区游园会、OO区充电站、彼岸派对、深夜情感热线,多样的现场在这里展开。游牧式的集体创作方式形成的累积与流动,让OO区的实践模糊着表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循序构建一个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共识。社区项目“客堂间”发起小组将联合独立城市研究团体城市考古、艺术团体“神炁现形”,以及李浩、黄薇、徐程、格里高尔·萨姆纱罗、孙奇芳、徐捷等不同身份的实践者,带来与声音采集、重构城市空间、分享个人故事、融合食谱等多个工作坊及“茶话会”分享活动。在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中,“客堂间”希望能够鼓励观众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身边事,探索这片区域背后的文化变迁与居住区域与身边人群的关系。

07 生之一侧

此外,伴随“tgl”,RAM还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参观体验,其中包含一本精心设计的《美好生活指南》,拿起这本导览手册,开启这段探索之旅。每周五,我们将带来“游读”系列,邀请RAM团队、跨学科学者或专业媒体人,从个人及不同专业的视角,为观众提供更多进入项目的语境和解读的可能性。同时,在《日食书店》开放期间,“夜猫子计划”将占领美术馆,夜读、小酌、交流分享。RAM将为观众打造一个舒适的夜间休憩和阅读空间,你可以或躺或坐甚至在美术馆待到看日出,收获夜间参观新体验。

策展人语

何谓“美好生活”?是否有人曾这样向你发问?面对这样如此有哲理性的谜题,你将如何作答?你会从既有框架出发,还是从空白处开始涂绘,在笔墨之间寻找浮现的线索?

08 健康与幸福的教义

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年度特别项目RAM Highlights第五季中,参与者从文化和地理等不同角度质疑了“美好生活”这一概念的完整性。本季以《美好生活》为题,探究这一模糊概念在当代仪式和社会实践中的效用,将消费艺术与何为过上有深度、有收获且令人满意的生活的最佳方式联系起来。每个项目都对“美好生活”提出不同的愿景、假设或批评,将与这一想法相关的模糊的社会承诺植根于历史上这一时刻流动的特定伦理和经济思潮。

与往届不同,RAM Highlights 2022通过“装置”和“发生”两大板块,激活了在外滩的三座历史建筑(上海外滩美术馆、美丰大楼、和安培洋行)。参与者来自17个不同地区,身份背景多元,有艺术家、舞者、设计师和厨师等。

09 突破皮肤的界限我是如此之大

一本精心设计的《美好生活指南》将会伴随你游走于“美好生活”的各个篇章。希望大家留意在同时发生的各种不连贯叙事如何以不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以及个人和集体生活中所有的可能性和阻挠。在重建“美好”生活的蓝图之前,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一个人是否需要去“赚得”自己的生活?我们如何集体思考在当下的历史时刻的挣扎,不平等和缺乏的自主性?本项目希望启发关于生活新节奏的探讨和论辩,这节奏可以随时凝练为新的规范、新的形式、或许还有新的机构。也同时要求我们为集体营建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叙事。

10 历史、虚构还是现在?

此外,你可以查阅每日时间表了解“发生”部分各个精彩项目的安排,其中既有晨练灵修,也有深夜漫谈。相信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或活动。

朱筱蕤,2022年9月写于纽约州伊萨卡城

项目详情及艺术家简介

01 如何(以对的方式)用物件把自己包围

伊莲娜·海杜克,《Yugoexport时尚项目:演员》,2022,镜面地板、细长窗户、座椅、闪光灯、椭圆形拼接蜡面单色喷墨打印、Yugoexport 2022系列、弗拉基米尔·伊夫科维奇制作的立体声背景和秘密。由Yugoexport提供。

黑暗中,有视力的人会进入暂时“失明”状态,此时,听力便成为一种优势。例如,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我们很难立即掌握我们遇到的人或物的显著特征。失去了我们信赖的视觉能力,如何确定那具身体是死是活?我们是黑暗中的实验者;在“看见”之前不断去探索与感受。因而,黑暗亦是一种媒介。它是一根无形之线,将人与物之间双向、忠诚和亲密的联系编织在一起。

《Yugoexport时尚项目:演员》时长约60分钟,于每个整点准时开始,就像时钟一样。在一处黑暗的房间里,一束微光从窗户射入,人声和其他声响在空气中回荡,慢慢地一个形象出现在墙上。这是一把古斯莱,一种单弦乐器,常用于声乐伴奏,琴弓一般为蛇的造型。在神话故事中,琴弓蛇只有当歌者身临险境或有人意欲毁琴时才会从沉睡中醒来。若感到危险临近,蛇会展开盘曲的身体,保护歌者免遭袭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半岛期间,弹奏古斯莱会受到戳瞎眼睛的惩罚,因为歌曲成了保护本地历史和集结抵抗力量的象征。从这段历史出发,《Yugoexport时尚项目:演员》可视为一种听觉图腾,一种制造抵抗的口述图像。

伊莲娜·海杜克发起的“Yugoexport时尚项目”是一家口述企业,其底层逻辑是物与人之间的对等、忠诚和亲密。“Yugoexport”的名称脱胎于前南斯拉夫服装和武器制造商“Jugoeksport”,公司在美国成立(个人公司),发起于巴黎,总部设在纽约。“Yugoexport”以自己的经济节奏慢慢地开展交易。企业格言“如何以对的方式用东西把自己包围”是赋能图像、书籍、服装、演说、电影、布景、可变空间生产的核心原则,旨在滋养想象力器官。伊莲娜·海杜克携“Yugoexport”与众多艺术机构开展合作,包括:芝加哥大学文艺复兴协会、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卡塞尔文献展、纽约瑞士学院、圣加仑美术馆、新柏林艺术协会等。

02 生活总是变幻莫测,但艺术无处不在

孙逊,《外滩》和《麻雀虽小》,2022,木刻画。《上海的春天》和《清零之路》,2022,啤酒纸板箱上卡纸拼贴。《天钥桥路1881号的梦》,2022,棉布上墨水。《无题》,2022,有声彩色视频,8秒。 《无题》,2022,有声彩色视频, 9秒。《无题》,2022,有声彩色视频,14秒。《无题》,2022,有声彩色视频,25秒。《无题》,2022,视频装置,16秒。《无题》,2022,视频装置,21秒。全部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艺术家孙逊住在上海的全季酒店。两个月里,他把酒店房间转化为临时工作室。他想办法搞到一些笔墨,开始在每天接触的物品上画画。他在酒店床单、洗手池、盥洗台、镜子、淋浴室墙壁上不断作画,因为“生活总是变幻莫测,但艺术无处不在”。画材耗尽,孙逊又开始用垃圾进行即兴创作,用水果和鞋子做了一系列定格动画。

《上海之春》是孙逊此前在全季酒店所创作的首次集中展示,包括定格动画以及一系列废纸盒和床单上的水墨画。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开阔的绘画语汇,天马行空又不失精巧。孙逊的装置展呈于安培洋行一楼环形空间。装置结构中立着一组室外常见的绿色围栏。通过把户外用的隔断围栏放到房间内部,艺术家由此反转了叙事。他将展厅变成了一个禁闭空间,从里面反锁。水墨床单《天钥桥路1881号的梦》从天花板上垂下,在风扇的吹拂下飘扬。在这里,它提醒了我们不久前的“上海之春”。

孙逊的作品通常为手绘和动画影片。他的美学词汇植根于强烈而极具感染力的手绘,充满梦幻跳跃的叙事和饱含隐喻的画面细节。他的作品将具象与绮想相融合,从他对于社会理论和其他艺术与社会主流态度的理解和洞察生发而来。近年,孙逊对多元材料(报纸、水墨、色粉)和媒介(书籍、木刻版画、定格动画)做出了诸多尝试,探索基于叙事形式的逻辑以及如何展现非线性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他近期的主要个展在温哥华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举办。近期群展包括夏威夷三年展、亚洲协会三年展及哈瓦那双年展。

03 静物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 ,《无题 IX(来自“复兴”系列,2015-2022)》,2022,冰箱、食物、酒。由艺术家提供。

在遗弃的小厨房里,观众会看到艺术家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泛着微光的雕塑《无题 IX》。在一台家用冰箱改装的上层冷柜内,观众可以看到极度丰盛的食材陈列。这幅“静物画”中包含了天然和加工过的食品,由艺术家从上海本地超市采购而来,包括各类海鲜和瓶装饮料。展出期间,冷柜渐渐结出冰霜,冷冻物品因温度变化逐渐发生变化。只要维持冷冻温度,这些丰盛的食物陈列便能保持得住,但其永久性不能得到保证。为了让作品能够持续,需要不断供电,因而作品仰赖于设备的可靠性。

《无题IX》出自《来自“复兴”系列》(2015年至今),这一系列与西方艺术史、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像制作有着观念和主题上的传承关系。每件雕塑都利用家用冰箱所体现的极简主义美学,通过食物和食品生产来构图、冰冻并保存人类存在的痕迹。

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推出了许多长期项目,以大型在地装置的形式呈现,震撼之中又洋溢着脆弱感。他的实践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录像、文学和行为,探索岌岌可危、甚至已然灭绝的人类境况;他追溯后人类纪多物种边界的折叠,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此交汇。他的作品展示出自己的时间性,冒着被湮没的风险向人们展示了万物皆有时。近期个展包括: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安大略美术馆、格芬当代艺术家、布雷根茨美术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马尔默艺术博物馆等。群展包括:光州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沙迦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

04 平衡动作

女子天团,《变身男女家庭指南》,2021,有声彩色视频,5分17秒。《缝纫机漂流瓶》,2022,家用缝纫机、改造手推车、布料、辅料、棉线、纸上印刷。《野餐布》,2020,拼布、丝带、棉花、版画印刷。《布偶系列》,2020,布料、丝带、纽扣、棉花、塑料。《工作服》,2020,布料上版画印刷、布料、丝带。《失踪人口袋》,2021,布料上版画印刷、布料、丝带。全部由艺术家提供。
休•海登,《摇桌》,2022,木头、金属件。由艺术家提供。
littlecub,《旧衣:未来》,2022,松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旧衣、有声彩色视频,4分42秒。由艺术家及Lotte de Haan 提供。

女子天团的格言是“缝纫有力量”,她们建议大家早缝纫、常缝纫,“缝一切,将我的欲望都缝在一起,挑起新的缝隙”。目前团队的三位女性成员分别是BUBU、嘉璐和Money。她们专注于平衡女性互助的硬核工作与柔软织物的制作生产,比如毛绒动物、手机套、野餐垫、口水巾和各种可用、可穿戴的艺术品。女子天团拒绝“关系美学”,拒绝那些将政治性从经验性的具体语境中剥离的当代艺术观念。女子天团从不一概而论;她们的集体缝纫练习想要构建一个“亲密论坛”,让母亲、孩子、家人共聚在一个不同于中国传统核心家庭的语境下。

在安培洋行一楼大房间内,我们邀请女子天团与纽约艺术家休•海登和littlecub合作。他们共同打造了一片互动空间,并在这里举办“缝纫机开放日”、“littlecub对谈与工作坊”等一系列“发生”活动。活动期间,缝纫机开放给公众使用;参与者可以用闲置衣物来制作新物件,也可以带上自己的“毛孩子”;女子天团的成员们会在缝纫时与大家轻松闲聊。

所有活动都需要在休•海登为项目特别创作的《摇桌》上进行。要在桌上获得一个席位,你首先要找到一个“同伙”,可以是朋友、家人、爱人,或者陌生人。参与者和他们的伙伴在桌子两边相对而坐,在整场活动中都必须小心地保持平衡。“警告:在长桌入席的各位,你的每一个小动作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把合作的逻辑巧妙地融入日常熟悉的设计中,《摇桌》在人与人之间打造出新的关系。littlecub 的堆叠猫窝由回收的旧衣包裹木料制成——旧衣和墙角的那堆衣物一样, 来自于littlecub和上海外滩美术馆团队及部分观众。墙上播放着一部视频,揭示全球二手衣物贸易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产生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种激进的合作行为,本房间中的所有作品都向实用主义思维和有毒的个人主义思潮发起挑战;促使观众重新思考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与丢弃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无用”也“不再喜欢”的东西的“身后事”。作品激发大家跳出既有思维模式,建立新的联系,从所谓“没什么用”中发现价值。

女子天团2017年成立于广州,成员Money、BUBU、嘉璐和苗子(前成员)出于对缝纫的共同兴趣,因创作、交流和互助聚集在一起,关注当代中国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她们定期举办“缝纫机开放日”,邀请人们去用一用她们的缝纫机并一起聊聊天。她们的近期群展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亚华宇艺术中心、广州时代美术馆、北京X美术馆、 SYNNIKA项目空间等。

在休•海登的实践中,他把对自然界的拟人化视为探索人类境况的内镜。以木头作为主要媒介,海登的作品向僵化的社会动态发出诘问,让观者去审视自己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他的近期个展包括: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和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等。群展包括:纽约雕塑中心、伦敦海沃德画廊、 纽约The Shed艺术中心等。

littlecub 是旧好工作室孵化的一家中国宠物用品公司,通过与设计师、动物学家和非营利组织的跨国合作,致力于打造动物感知良好的产品,并缓解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破坏。旧好工作室是一个研究和设计工作室,将设计思维应用于社会和环境领域。旧好工作室曾与巴塔哥尼亚、阿迪达斯三叶草合作,分别策划的展览“我们所穿的故事”和“流浪猫、旧衣、森林”前后于上海chi K11 艺术空间和深圳华•美术馆展出。

05 重新认识图像

徐喆,《读图》,2021,12件图像拼贴和铝框。由艺术家提供。

《读图》是一组由12 幅“拼贴照片”组成的摄影作品。继《内河记事》(2021)和《未命名的影像》(2021),徐喆追寻父辈的生活经历,展开创作了三个与“暂时的不公命运”抗衡的流亡故事。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读图》的主人公上海人徐洪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历经四次创伤事件,最后到蒙古国, 并且在那里娶妻生子。30年后才得以带着家人返回上海。进入圆形展厅,一面黑色的弧形墙面与气质温柔优雅的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暗示着主人公命运多舛的前半生。在墙面上你看到的12幅摄影拼贴,是根据90年代徐洪慈在云南丽江拍摄的照片——丽江是他的苦役之地。画面中艺术家将旧照扫描放大,重复输出,裁剪拼贴,他将徐氏记录在照片背面的文字切割下来与图像重新组合。有时还会加上彩色便签纸和黑色胶带增加画面的叠加和遮挡。这些动作体现了艺术家两个重要的企图和思考:我们如何在图像被快速消费的时代,重新认识图像与日常生活、记忆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在认识历史,反思当下个人处境时,艺术如何成为我们认知的手段,以及判断未来的理性方法?

徐喆主要从事影像装置和摄影创作。 他近期的创作聚焦于对自我生存境遇的关注,常常将个人对陌生的父辈历史与他者的记忆解读内嵌于创作中,以此回应对当下时代问题的多角度反思。徐喆曾与艺术家陶轶、李牧、照骏园创建艺术家团体“组织” (2009-2014)。2016年他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视觉艺术奖助金,现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他近期的展览包括:上海SNAP艺术中心、上海法国领事馆“露台计划”、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龙美术馆、上海双年展等。

06 向笑圣之树祷告

绍达特•伊斯梅洛娃,《天圈》,2014,有声彩色视频,9分37秒。由艺术家提供。

安培洋行一楼的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展出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电影制作人、艺术家绍达特•伊斯梅洛娃的录像装置《天圈》,它记录(并表演)了一场树木膜拜的仪式。仪式的核心是一棵生长在塔吉克斯坦山村Chanori Eshoni Handon的梧桐树,这棵树龄长达300年的大树被尊称为“笑圣之树”。这并不是当地唯一的圣树。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有许多这样的圣树,大多年代悠久,而向圣树参拜祷告的传统已流传数千年。进入当代,这一仪式常常包含诵读《可兰经》经文和祈祷词、魔法行为和咒语。

在中亚地区,这些仪式化的表达方式几乎全部由女性完成。他们相信古树拥有孕育的圣力,是生育力的象征。朝圣者来到这里,通常在周五,寻求治愈不孕的灵丹妙药。她们会喝下树汁,并涂抹在身上。大家相信树汁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对于女性不孕尤为有效。

对植物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前伊斯兰时代,但这一信仰体系正在退化。塔吉克斯坦(及周边国家)经历了激烈的伊斯兰化时期和后来的世俗化时期。《天圈》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中亚遗落的传统,并在信仰体系迅速同质化的时代唤起一种慰藉感。录像中进行的敬拜可以理解为对仪式改革的抵抗。艺术家说道:“乌兹别克斯坦传统花卉刺绣中,天圆符号是最中心的装饰,是家和家人的护身符”。

绍达特•伊斯梅洛娃是一位在后苏联时代成长起来的电影制作人和艺术家。她在巴黎和塔什干两地工作和生活;与自己的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将之作为其创作灵感来源。她曾参与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录像装置《晨星》在中亚馆展出。2021年,绍达特•伊斯梅洛娃在塔什干成立了“Davra”研究小组,致力于中亚文化和知识的研究、记录与传播。她的作品目前在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梦之乳》和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

07 生之一侧

众海•休斯,《一个大袋子》,2021,有声彩色视频,40分19秒。由艺术家提供。

众海•休斯(原名艾米丽•罗伊斯登)改名以纪念自己的祖母、一位虔诚的海洋爱好者伊妮德•罗伊斯登。祖母的离世激发了艺术家去参加“死亡导乐”培训课程,在当代西方社会死亡导乐人员为重疾晚期患者和他们的亲人提供支持。录像装置《一个大袋子》围绕林赛•里科扮演的“千禧死亡导乐”的复杂工作展开,并展示了导乐人员为临终之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提供支持和引导的各种工具。在一段引人入胜的40分钟独白中,导乐人员向观众介绍了她的“移动尸体包”。里面的物品用于处理逝者尸体,都经过精心挑选、反复试错,包括棉球、乳胶手套、眼枕、精油、润肤露、棉签、绷带、粉饼等。带着直白的幽默和坦诚,里科向大家解释温柔地处理尸体如何成为一种关怀艺术,也让她更懂得如何怀着更多的尊重去热爱活着的人。通过详细展示当代导乐人员的日常工作,《一个大袋子》堪称对西方医疗和死亡基础设施不足的尖锐政治观察。作品从感情、身体乃至行政工作视角,揭示“死亡产业”的剥削性手法,包括官僚主义障碍、葬礼造成的经济负担和日常歧视,这一切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是一种去人性化的对待。

众海•休斯是一位跨学科的艺术家和作家。她近期的艺术实践形式包括行为、摄影装置、版画、文字、录像和策展。她也是酷儿女权主义杂志和艺术家团体 LTTR 的编辑和联合创始人。她目前在瑞典和美国工作和生活。近期个展包括:斯德哥尔摩马尔默艺术博物馆、伦敦伏尔泰工作室、里斯本美术馆、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等。休斯曾先后在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波特兰当代艺术学院、纽约厨房等呈现委约创作作品。

08 健康与幸福的教义

文献站由学者弗雷德里克•克鲁兹•诺维尔组织,致力于展示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西方反主流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健康与幸福”箴言。这一“新纪元”运动的受众是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潜在的“寻求者”希望尝试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体验来拓展自己的意识。诸如神智学协会等主流团体推崇美好生活哲学,将对神秘主义、形而上学、好古主义的时髦兴趣与达尔文主义和其他19世纪进化理论相结合。这些教义目的在于激活超敏锐感知潜能来推动人类进化。要实现这样的精神复兴可通过对西方男女身心的“洗涤”,使其摆脱非理性思考和资产阶级物质主义的不良影响。
拿起墙上的电话,我们邀请你倾听新思想、玄学、进步思想家运动中涌现的重要自修材料的录音朗读。听筒中会传来一份随机的文献目录。话题包括:“心灵电报”、“皇道瑜伽与神秘主义”、“蜜蜂九讲”、“种子思想”、“幼儿园形而上学”、“青春之泉”、“健康与美是一体的”,都是关于思想如何建构身体的课程。在涂成19世纪流行色庞贝红的弧形墙面上,挂着两份历史期刊《心灵:一本自由与先进思想月刊》的副本,于1897-1906年在美国东部印刷出版。

弗雷德里克•克鲁兹•诺维尔是康奈尔大学音乐学博士候选人。他拥有西北大学艺术、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并任西北大学研究员。

09 突破皮肤的界限我是如此之大

法拉赫•阿尔•卡西米,《这一大群》,2021,有声彩色视频,13分52秒。由艺术家提供。

近年来,法拉赫•阿尔•卡西米凭借对波斯湾地区和阿拉伯侨民的日常生活的表现声名鹊起。她的摄影和录像作品极富冲击力,介于新闻报道、时尚摄影和纯艺术之间,向文化假想和刻板印象发出诘问。阿尔•卡西米将自己的实践比作游乐场的镜子,在扭曲和夸大中重现现实。镜子和倒影是她作品中的常见元素:人、物和室内图景充满了镜面、凝视和幻影之间的复杂互动。

《这一大群》是一篇“影中影”式视觉美文,融个人叙事、水下记录、科技幻想和虚构的抖音博主推荐视频于一体。它把我们带入不久后的未来,那时数字生活已与物质生活全然交融。作品讲述了一名抖音博主(由艺术家扮演)的故事。她过度依赖一种名为“COMPOZURE”的虚拟镇痛剂,并无法戒掉这种飘飘然的体验。在这种药的作用下人们可以体验到一种没有痛苦、焦虑和压力的生活。“我醒来,在水中游泳,感到自己完全失重。我的存在仿佛突破皮肤的界限……我能感到自己活着,而且没有痛苦。”最后,这位网红感到自己被“这一大群”包围了,与除此之外的世界仿佛脱连。“我是空气,无形无影,向上、向外翻腾。”这间展厅的墙纸是为作品特别设计的,影像让观众沉浸在阿尔•卡西米的独特美学之中,同时,人们又不禁发问:生命的边界在哪里?

法拉赫•阿尔•卡西米的作品类型包括摄影、录像、音乐和行为。她的个展包括:迪拜 Jameel艺术中心、波士顿麻省理工李斯特视觉艺术中心、休斯敦摄影中心、纽约公共艺术基金等。群展包括:光圈基金会、巴德策展研究中心、多伦多当代艺术馆、拉合尔双年展、横滨三年展、佩拉博物馆等。阿尔•卡西米目前在纽约和迪拜两地生活、工作。

10 历史、虚构还是现在?

44月报,《玉良离开豆腐工厂》,2022,丙烯、墙绘、文献、影棚灯、剧本、家具。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团体“44月报”将安培洋行二楼的一个空间改造成一系列电影场景:里昂中法大学的教室、豆腐工厂、外滩码头、1937年的安培洋行、世纪末的巴黎以及上海的一间公寓。作品《玉良离开豆腐工厂》既是一件在地装置,也是正在拍摄中的电影。空间中随处可见电影剧本片段、脚本、历史文献、戏服、拍摄灯光、手绘背景和家具。展览期间,空间中将进行彩排和拍摄活动,并最终发表一部新出版物和两部新影片。

44月报以历史人物潘玉良为主角,讲述了一个虚构故事:1个世纪前,随着城市戒严,画家滞留在上海的一处租界内。潘玉良(1895 – 1977)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现代艺术教育家之一。在这件作品中,以潘玉良为核心点,友谊、革命、艺术运动、无政府主义、流离失所等线索纷纷串联起来。这件装置是《44月报》此前关于潘玉良作品的延续。《玉良离开豆腐工厂》并未聚焦历史如何书写、改写这位传奇画家;而是把潘玉良视为当代困境、迷茫和关切的化身。

44月报是44剧场的延伸,从后新冠时代大家的共同体验演化而来。44剧场自2016年便一直作为合作平台活跃在全球各地,成员包括策展人、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研究员、记者、活动家、音乐人,每次项目都由不同的参与者加入。2020年初,44剧场发起44月报,这是一本伪月刊,让相互隔离的个体通过集体写作、编辑以及设计构建一个个临时创造力共同体。44月报至今已发布8本出版物、4部短片和1部广播剧,疫情发生后,其成员曾到三亚和阳江实地考察,激发更多的合作式创作,通过伦理组织及日常生活实践,开展集体创作实验并对社会问题做出回应。

11 错综复杂并终将模糊的记忆

古坦•高希与杰森•哈夫纳拉斯,《PAARA》,2018,16毫米彩色胶片扫描2K录像,34分51秒。由艺术家提供。

《PAARA》于2017年在印度贾坎德邦拍摄完成,讲述了一名90岁魔术师的故事:回顾过往,他发现自己无法区分魔术记忆和现实记忆。艺术家古坦•高希与杰森•哈夫纳拉斯用稚气的几何造型剪纸作为道具,探讨神话和仪式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故事在一片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中展开,场景颇具超现实风格。影片展示了表演者的手势、细节和颇具象征性的行为,通过不断的重新定位,构成了魔术师的虚构记忆。艺术家在诗意叙事和画面之间构建起微妙的关联,从当代视角重新认识印度密宗哲学——密宗教义以意识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影片在叙述中结束:“最终,有些人决定留下,另一些则继续前行。”生活中无数的选择构建起错综复杂的记忆,一切终将模糊,我们终将走向不同的道路。

古坦•高希个展包括:汉堡美术馆和 Project 88空间。他参与的群展包括: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蓬皮杜中心、芝加哥大学文艺复兴协会等。高希是喀奇县“沙漠实验室团体”的成员,也是孤寂城堡学院研究员。他目前在印度生活。

杰森•哈夫纳拉斯的作品探索灵性和宗教愿景中的人性一面,在无形之中寻找有形。艺术家常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创作,影片《PAARA》便是与古坦•高希合作完成;此外,他正与挪威艺术家蒂尔•博格(1957-)进行共同创作。他的作品包括电影、录像和装置,以及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摄影文献库。哈夫纳拉斯的作品主要在斯堪的纳维亚展出,包括奥斯陆国家艺术建筑与设计博物馆、奥斯陆摄影家画廊、瑞典布登市Havremagasinet当代艺术空间等;其中奥斯陆国家艺术建筑与设计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作品。

12 没有积尘,照不出任何存在

李爽,《Æther(Poor Objects)》,2021,有声彩色视频,18分28秒。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委托创作。由柏林Peres Projects及艺术家提供。

2021年受上海外滩美术馆委托,艺术家李爽创作了录像装置《Æther(Poor Objects)》,对我们的身体与屏幕上像素化的数字呈现之间逐渐消失的边界展开批判。聚焦这些空间之间的“渗透”,《Æther(Poor Objects)》凸显了虚拟物体与实体生活之间的不完美传输,并探寻现实何在。

将鱼眼效果与环形灯、环形日食和洗衣机内部等球形体相结合,《Æther(Poor Objects)》打造了一个关于像素与灰尘之间重叠而永无止境的生命周期的叙述。废弃了的基础建设的片段是指向越来越远的虚拟世界,警示大家可能会消逝的具身接触。通过视讯女孩和吃播的叙述,作品鼓励观众在如今过度媒介化的环境下,重燃与自己身体的亲密性。作品位于安培洋行二楼的圆形房间,投影屏幕从天花板垂下,营造出亲密的身体观看体验。在投影下方躺下,拥抱自己,随着作品的播放,体会“像素将你的身体变成一面干净的镜子。干净的镜子不会积尘,照不出任何存在”。

李爽的作品涵盖表演、互动网站、雕塑及影像装置。她研究不同的科技形式怎样将人联系在一起,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管控身体和欲望的新自由主义机制。然而,她的关注点并不局限于虚拟,还包括数字景观的物质生命,如支持它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而更为主要的是,它们之间的裂隙。李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展览,包括大馆当代美术馆与 Para Site艺术空间(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合作展览“帘幕”等。)李爽是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梦之乳》参展艺术家,目前在德国柏林和瑞士日内瓦工作和生活。

13 眼对眼

乔纳塔斯•德•安德拉德,《大声说出来》,2022,有声彩色视频,25分14秒。由In Between Art Film基金会委托及制作。由艺术家提供。

影像装置《大声说出来》呈现了一系列在巴西累西腓市Praça do Hipódromo公共广场上进行的即兴行为,累西腓市也是艺术家乔纳塔斯•德•安德拉德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拍摄于2022年初,影片经过两天完成。这件作品可以视为安德拉德发起的一项合作项目,由他与市中心100名非专业演员的无家可归人士共同完成。

影片分为8幕,每一幕都包含一个简单的行为。从演员们凝视着一面大镜子,腼腆地观察并欣赏自己;为在公共广场的午餐派对准备食物和餐桌;在广场上惬意地午睡;到倒数第二幕,情绪激昂地围成一圈,纷纷发表热情洋溢的关于政治和生活的演说。在最后一幕《眼对眼》中,他们并肩而站,镜头一个个依次对准他们;演员们直视镜头,没有丝毫犹豫,满是自信和自豪。

《大声说出来》是艺术家与巴西边缘社区和少数裔人士长达十余年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得益于他与当地民众建立的深厚联系,安德拉德的作品没有落入当代话语中关于(不)可见性、代表性、结构性不平等、凝视等普遍概述的陷阱。《大声说出来》占据了美丰大楼的“中央舞台”,聚焦表演者的嘴和眼睛,按艺术家的说法:“(这是)关于说话、关于你把什么放到身体里、身体又把什么呐喊出来。但在我的理解里,这同样也是关于凝视,关于我们观看方式,以及这些人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可见性。”

乔纳塔斯•德•安德拉德的录像、摄影和装置作品以图像和文本为基础,采用将虚构和现实、传统和与当地社区改良并置的策略。从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出发,他的作品涵盖语言和人类学领域,向真理、权力、欲望和社会想象等概念发起挑战。近期博物馆个展包括:Foam摄影博物馆、芝加哥当代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多伦多电厂美术馆、圣保罗美术馆、里约美术馆等。群展包括:圣保罗双年展、纽约Performa艺术节、里昂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今年,安德拉德代表巴西参加了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安德拉德目前在巴西的累西腓生活和工作。

14 假装在某处

位于美丰一楼的OO区,是为 《美好生活》特别创立的一个异托邦生活社区。在这个拥有粉色情调的开放社区,居委会成员“大粉”欢迎所有人的到来。当观众进入OO区,你需要先阅览居委会精心制作的“小区公告”,随后会获得贴心的入园活动指示。在甜蜜的“检测”后,伴随着鼠尾草的香气净化,入园仪式结束。毛坯的建筑空间由各种粉色物件占据,人造草皮、长毛绒毯、充气玩具等,营造出一种廉价的假装在哪里的梦幻场景。一间名叫《林子舞会》的临时店铺正在经营着自己的买卖,观众可以在店铺里或在OO区其他的道具装置中发现艺术家小组老妖精们精挑细选的“商品”。没有一件是生活必需品,但每一件都充满了个人的情感与记忆。时而响起的那些无意义的从口腔中发出的声音是艺术家子涵创作的声音装置,作为背景白噪音凸显了OO区荒诞、幽默、怪异的氛围。这个反实用主义的社区,在7周的展期中,将陆续展开一系列行为、表演、现场互动、讨论、运动和音乐派对等活动。它们随着“美好的一天”将会经历的不同时刻,分成6个活动板块,分别是:晨练灵修、下午茶歇•故事分享、游园会、充电站、彼岸派对、深夜情感热线。OO区作为艺术家们治理的实验社区,试问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表演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和清晰的界线?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虚构介入的场景来构建社群中的基础情感联系?当我们获得更多群体间的深层羁绊,那对于“美好”生活理解还是个人化的吗?

OO区发起人包括:小珂,当代剧场艺术家,其作品探索个人身体在公众语境下的表达极限。张献,剧作家、剧场导演、社会编舞家、临界情境主义者、生活艺术和异质现实制造者。子涵,剧场工作者、表演者、声音和视觉创作者,他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当代剧场、摄影、声音和图像。志豪,表演与视觉创作者,他热衷调研各地传统舞蹈、仪式与当代表演文化的波普现象。OO区充电站艺术家/小组包括:胡佳艺,视觉艺术家,通过行为、影像、摄影、装置、绘画等媒介进入日常社会的不同领域。老妖精ensemble由现役成员林翠西、吕雨舟、一娃和方胆疼组成,是一个不断演化的集体创作共同体,使用当代实验剧场为创作媒介,寻找比传统戏剧舞台更独特的现场。直角尺独立表演,由舞者、编导雷琰和连国栋于2020年共同创立。

15 日常物件

位于上海外滩美术馆六楼的是美术馆社区项目“客堂间”发起的《记忆博物馆》特别展陈。“客堂间”是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在2020年发起的长期社区项目,关注美术馆所在的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外滩区域作为上海的起点,被视为上海的标志,也随着时代变革发生着各种业态的转化和人口流动。“客堂间”源自上海话“Khek Dhang Ke”,为“客厅”的意思,美术馆希望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与外滩社区的朋友们建立连接;并通过系列研究及艺术项目策划,构建与该区域相关的文献档案,关注在这个区域内工作生活的普通人。

如今网络技术的飞速扩张,使人们越发远离真实的生活环境和周遭群体,逐渐丧失对周遭曾经历和正发生事物的感受;而近期的共同经历又重新让大家对城市、对社区、对邻里产生关注。 面对外滩片区正在面临迁出与重建的状况,“客堂间”希望去记录并分享这些逐渐消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群和故事。通过物品的征集与陈列,《记忆博物馆》根植社区,将记忆挖掘、拼凑、连接,完成个体与时代的对话,体现“日常事物改变日常,时代众生书写时代”的概念。物品来自于参与“客堂间”的城市研究团体城市考古、艺术团体“神炁现形” 在过去两年内收集到的物件,以及近期美术馆向公众征集的带有“外滩记忆”的物品或照片。实体物品将呈现于展柜中,物品的照片及老照片将呈现于墙面上,另外现场还会有和外滩文化变迁相关的书籍以供翻阅。无论是父母曾使用的针线、算盘与相机、奶奶曾经的结婚照片这样日常的物件,还是“与防汛墙的合影”这样带有时代背景的集体记忆,都是对“美好生活”希望与努力的见证。

除了展陈,客堂间小组将联合李浩、黄薇、徐程、格里高尔·萨姆纱罗、孙奇方、徐捷等不同身份的实践者带来与声音采集、重构城市空间、分享个人故事、再现融合食谱等多个工作坊及“茶话会”分享活动。由此鼓励观众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身边事,并探索这片区域背后的文化变迁,回应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居住区域和身边人群的关系。

16 守夜

张奕满,《日食书店》,2022,书、桌子、海报、印章。由艺术家提供。

《日食书店》是新加坡艺术节张奕满为《美好生活》而策划的书店项目。这家书店位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一楼,只在黑暗中营业,每逢周五从晚上10点开放至次日凌晨4点。这里售卖的50本书均为艺术家为《美好生活》这一主题特别挑选。这些书都是外国文学作品,由包括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 和上海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等国内知名出版机构翻译出版。这两家出版社选书范围十分广泛,出版的译著包括道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1979)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等。

张奕满为《美好生活》挑选的书目包括批评理论、哥特式小说、科幻小说、戏剧剧本、经典文献等。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包括:《死亡匣子》(苏珊·桑塔格,2018年版)、《莎乐美》(王尔德,2019年版)、《守夜》(斯蒂芬·金,2016年版)、《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2020年版)、《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2020年版)等。

《日食书店》进一步延伸了张奕满的一条创作线索,即探索出版社和书商在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此前,张奕满曾推出过遵循不同运营逻辑的书店项目,例如《因为,此夜》(2017),在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艺术家基于网上与陌生人的随意交谈选了一批书放在书店里售卖。在《法律书店(上海)》(2016)中,他选择的全部是与中国法律体系相关的书籍。《日食书店》聚焦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目前出境受限的情况下,这些书可谓一种美好的提醒,提醒着我们文化产业的进出口全球化或许已成往事?通过艺术家精心挑选的50本书,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书被翻成中文而其他书没有?谁来决定翻译什么以及如何翻译?深夜,《日食书店》为晚上睡不着觉的人点亮一盏明灯。

张奕满是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介于图像、行为表演、装置、情境以及写作等多种形式的中间地带。他的实践可以被解读为对作为政治日常媒介的基础设施的想象、诘问,有时也是干预。他的个展包括:新加坡泰勒版画院、鹿特丹新研究院、迪拜贾米尔艺术中心、纽约瑞士学院、纽约Art in General空间、首尔Art Sonje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南伦敦画廊、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等。

在三栋历史建筑中寻找“The Good Life”(美好生活)

展期:2022年9月29日至11月20日
地点:安培洋行1-2楼,圆明园路97号;美丰大楼1楼,北京东路108号;上海外滩美术馆,虎丘路20号
主办:上海外滩美术馆
特别支持:洛克·外滩源
体验支持:JNBYHOME

参与者名单

老妖精ensemble (_ao_ao_ing ensemble)、44月报(44 Monthly)、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Adrián Villar-Rojas)、白乐小组(BallaD)、董龙跃(Dong Longyue)、众海·休斯(Every Ocean Hughes)、法拉赫·阿尔·卡西米(Farah Al Qasimi)、冯火(Fong Fo)、弗里德里克·克鲁兹·诺维尔(Frederick Cruz Nowell)、古坦·高希(Goutam Ghosh)、张奕满(Heman Chong)、休·海登(Hugh Hayden)、胡佳艺(Hu Jiayi)、伊莲娜·海杜克 (Irena Haiduk)、杰森·哈夫纳拉斯(Jason Havneraas)、乔纳塔斯·德·安德拉德(Jonathas de Andrade)、客堂间(Khek Dhang Ke)、直角尺独立表演(连国栋与雷琰)(L-square Performing Arts)、李爽(Li Shuang)、littlecub、女子天团(NZTT Sewing Co-op)、OO区(OO ZONE)、绍达特·伊斯梅洛娃(Saodat Ismailova)、孙逊(Sun Xun)、徐喆(Xu Zhe)

关于RAM Highlights

RAM Highlights是上海外滩美术馆自2016年开启的年度特别庆典活动,旨在以表演作为方法进行策划实践,突破传统展览的界限。每届RAM Highlights都将甄选合作艺术家或艺术家团队,结合美术馆的特定空间和观众群体,融合表演艺术与视觉装置,完成一个强有力的艺术陈述。基于艺术家打造创新性艺术项目的能力,以及颠覆美术馆的固有空间和挑战观众的参观体验的愿望,RAM Highlights选择并支持适合的艺术家进行实验性艺术实践。

更多来自 ArtThat Editorial

打瞌睡、依偎、扭打…疫情三年里我们的毛孩子邻居还依旧是神仙样子

从像树皮一样伪装的昏昏欲睡的猫头鹰,到蹒跚而行的大凤头鸊鷉(pì tī),展示的让人啧啧称奇的鸟类,是从全球摄影师的一两万幅参赛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